她聚焦身边事、深耕细作为爱发电
她用艺术表达代替说教
展现非标化竞争力
古琴弦上分析声波物理特性
在文学研讨中解构科技伦理
她就是科技变革中的人文守望者
英锐学子Judy同学
English
来谈谈如何备考标化?
我其实在托福上不太顺利,从100开始提分减慢,105+后无论如何也无法冲到110+,尝试了好几个托福机构也用处不大,最后提交的是拼分111。但申请季前,我在崔老师的建议下尝试了多邻国,意外的很快考到了等同托福115的水平。
我在标化备考上有两点想分享:
第一点是及时转向——相信包括我的很大一部分人,在多邻国/initialView面试这类非结构化的考核面前更占优势,尤其是更容易表达出口语水平。与其在托福上死磕不如多多尝试。
第二点是软性的英语积累很重要——我的问题主要出在口语和写作上,口语有较重的中式口音,口语写作上有一些语法错误和Chinglish的表达,很可能与从小缺乏英语积累有关。有两位机构老师都告诉我,对我真正有效的提升方式是去多读原版书、看美剧、用英语说话,培养所谓语感和本土化口音。我在高二下去美国上了三周夏校后,口语表达能力确实提升了不少。对于大家而言,可以在有空时也多看看英文原版书和英美剧,为自己寻找一些浸泡在纯英文环境中的机会。
我SAT考了三次,第三次到了最高分1520,拼分是1540。考虑到当时已经快到申请季了,我担心在SAT阅读的高难度题目上不得反失,就没有再考。我个人感觉,在1480-1520这一部分上,阅读上对单词的死记硬背和刷题还挺有效的,而数学难度在中考数学的水平之下,我们只要在连考2h后还能保持细心就行。听考到1550+高分的同学说,机构的训练方式也很重要,但刷题的题目不需要机构也很好获取,大家也可以参考一下。
Activities
如何通过课外活动脱颖而出?
我的活动内容比较独特,但影响力数值并不炫目。比如,独自进行的社会访谈系列,网络文学写作,举办校园游戏的小众心理社团等等。这样做的优势有二,一是可以为爱发电做一些喜欢的事,二是不必担心自己没有很拿得出手的社会资源和社交能力。劣势一是在US News 15+或者10+的藤校中不吃香(我被录取的学校基本在15-30),二是难以从一个活动中获得更多的连锁机会,活动的选择需要看个人倾向、能力、和可持续性。
如果你也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想法举办活动,或想别出心裁,那我送你两条建议:
一是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影响自己身边一个人、一个班、乃至一栋居民楼。我感觉阅读文书的招生官在活动之外,也会关注活动是否有效影响到了参与活动的个体,所以身边的事情更容易产生逻辑自洽的影响力。例如我们心理社团有一个活动叫“心理趣味测试”,是用一周时间在校园范围内,通过海报办了一个线上心理知识竞赛。我们选了一些很抽象很好玩的题,每天出五道,这样答题者只需要花5分钟时间,门槛很低。最后,我们统计了所有答题者的正确率,用微信昵称排了榜,并放送了所有题目的答案和解析。在举办时,我们已经清楚这个活动只会在校园内传播,不会非常大众,也不会带来极其深刻的印象,但是活动“宣传知识”“减轻压力”的目的还是达到了。
二是不必因为担心大学申请,强迫自己去蹭影响力。比方说还是我们心理社团,曾有人提议说我们既然有在校园里留言传信相关活动,可以去医院去让患者和家属写下展望,在文书里宣称自己将积极心理学带到了医院,这样影响力就从学校扩大到了社会。我们管理层中确实有同学家长是医生,因此这个建议可行。但从实际来看,作为病患和家属,他们最优先的考虑是找到诊室的位置,其次是缓解疼痛和疾病,此时强行去办一个安慰性质的活动只会增加医院的拥挤和病患的困扰。因此,强行扩大影响力实际上忽略了被服务人群的真实需求,会导致活动被功利扭曲,也会引起招生官对于活动目的的疑惑。那么,我们的最优选择恐怕还是先在校园里举办活动,根据活动本身来计划其发展。若是还有机会在大学延续活动,我可能会在线上进行一些小众但好用的心理自助网站的宣传,这类影响力对于活动本身而言,会自然很多。
Universities
择校选专业过程中遇到的挑战?
我是高二的时候决定转专业的,挑战还是蛮大的。高一刚来国际部时,我没有专业探索的历程,并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专业。我那时觉得物理的研究成果很有趣、过程也很精彩,再加上很喜欢看科幻小说,于是假定了物理专业。然而随着我逐渐参加活动,我发现自己在逻辑思维、发散思维与对探索过程的兴趣上都不占优势,又无法说服自己完全靠刻苦去追赶他人。而相反地,我做心理和人文活动纯粹是为爱发电,也会自愿地看书探索。
我来英锐前签过另一位升学顾问,那位老师的策略较为传统,一直反对我转专业。直到高二下,我面对大量烂尾的物理活动和一眼望不到光的前途,终于下定了转专业的决心。所幸崔老师建议我做了一点跨学科的尝试,帮助我把已有的活动列表串联了起来。最后的申请中,我申请的方向也是“科技与社会”“公共卫生”这样文理结合、较为温和的专业。
我想我们最开始感兴趣的事物,可能未必适合我们。无论是从思维方式上,还是从根本的兴趣与价值观上。像数学、物理一类的学科,需要学习者对不能直接应用到社会上的理论感兴趣,对科研过程本身感到兴奋,在进行逻辑推理与发散时感到自然;而像心理、社会学一类研究性的社科,需要学习者对“人”本身并不抵触,愿意去通过一些晦涩的书籍,积累性、形象性地寻找规律;像文学艺术,则需要学习者愿意去追随而非遏制可能扰乱生活节奏的灵感,对生活有独特的体悟。发现自己适配专业的过程漫长而充满变数,因此在早期,多多探索是有益的。
择校上,我也会犯好高骛远的错误。崔老师常常温和地提醒我,以我现在的指标,20+到30+更适合作为冲击的目标,申请10+的大藤并无意义。后来的申请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老师帮助我少走了许多弯路。
Counselor
和崔老师的故事
我和崔老师的节奏很合拍。我属于不愿意被催、被带领的那一类人,会更想赶在一件事开始前先行掌控节奏。崔老师很尊重我对标化、活动、文书的时间安排,只为我卡最后的ddl。这种相处方式让双方都很舒服。
也感谢崔老师给予了我充分的尊重与理解。我想作为没有经验的学生,我与老师间既有信息差也有认知差,想法会偏幼稚。崔老师并不会像一些老牌升学顾问一样急着否定我,而是会带我浏览充分的信息后,和我商量着做决定。这样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在申请季中的急躁与焦虑都得到了充分的理解,个人意愿也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对于申请季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还是很重要的。
崔老师特别棒的一点是会提供充足、清晰的信息。在我选校与写why school文书时,有时需要一所学校的特定信息。老师能很快地调出相关网页或文档,在信息过多时还会带我走一遍,节省了很多时间也避免了一些可能的错误。另外老师很懂在文书花样繁多的题目背后,招生官想要看到的是什么。因此在与老师商量了文书主题后,我经常能很放心地用聊到的素材来写,以及照着老师反馈的建议进行修改迭代。
Tips
回顾整个申请季有哪些建议分享给学弟学妹?
从个人的浅显经验出发,有两点很想分享的建议:
一是请给自己更多的时间探索不同的专业与活动,或尝试自己喜欢的事情——我最后写进文书中的古琴和创意写作,都是高中来国际部后才开始投入大量时间的活动。若是在最开始就限制了自己的专业和活动方向,要是此方向真的合适当然很好,但要是不合适,很可能会和我一样落入高二转专业的窘境,或者在大学甚至是工作时终于不得不改道——这会付出很高昂的代价。特别是对于像我一样走过中考路线的同学,我们在高中前真正去体验某一专业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与工作方式的时间少而又少,因此高中时要是没有了解,很难凭直觉和分析判断自己喜欢什么。
二是尽量避免拖延。我之所以拖到高二才转专业,另一大原因就是拖延症:不仅拖着不想做物理的活动,还拖着不想面对自己需要转专业的事实。拖延耗费了我不少专业探索、做活动、甚至发展爱好的时间。我想对于学弟学妹而言,要是能早些开始探索或尝试,在遇到难处时及时求助或做选择,那么你们将更有可能笑到最后。
最后我想说,成绩和活动固然重要,但申请过程也是很难得的自我探索与反思的过程。既然无法避免被大学挑拣,那不如尽情利用作为国际学生的优势,如在学术上的自由度与在社会实践上师长和朋辈的支持,去支持个人的发展。相信大家都能申上自己最想上的学校,也能成为精彩的人。
导师篇
我和Judy携手合作备战申请的时间相对于其他学生来说比较晚,在高二下学期的四月份Judy带着对未来方向的困惑来到英锐找到我们。但是即便Judy按照过往机构老师规划的物理专业探索路线中遭遇瓶颈和迷茫,她也是非常理性和主动的寻求第三方视角帮助她梳理和分析活动、专业方向匹配度、以及申请难度当中的问题。
经过两次深入的讨论和分析,我发现Judy物理相关项目的拖延和缺乏成果产出,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经过探索之后的理性分析下发现自己对物理缺乏热爱,那么继续拿我们不擅长不热爱的方向申请大学,很难彰显我们的优势。在申请路上这一关键选择上,我们一拍即合,帮助Judy及时调整了规划和申请策略,找到了更适合自己更具竞争力方向。经过申请季的一次次深入探讨剖析,我发现她在心理学方向的活动很有创意而且极大的展示了她的领导力和行动力,比如在学校心理社团组织“情绪商店”活动,鼓励同龄人之间的情绪分享和沟通,设计RPG游戏并通过OHcard活动鼓励同学们探索自己的潜意识和心理状态。
通过我们细致剖析她在过往活动中的感受和思考,逐步帮助Judy更加明晰自己真正关注的问题所在,并不是科学发展本身,而是科技发展和社会变革对社会、对人们心理状态的影响。尤其是在社交媒体高度发展的当下,人和人之间的链接减弱,青少年面临着压抑情绪、焦虑、孤独等心理问题确无处疏解,Judy要做的正是帮助同龄人觉察心理问题,觉察自己的情绪和潜意识,重建个人价值感。
这些活动并不是在老师要求下完成的,而是完全基于Judy个人生活体验以及对周边事物环境的观察,由好奇和热爱推动,希望运用心理学工具帮助青少年觉察自己的心理状态或问题,提供疏解的通道。从围绕心理的一系列活动中,招生官可以看到天然的热爱,而非包装下的成绩。即便我们的活动没有传统意义上大规模的印象力,但是Judy对身边个体的积极影响也能够给招生官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帮助Judy逐渐明晰自我认知的过程中,我也越来越发现她不只有理性的一面,同时她也是非常感性的。在古琴演奏中,她会从科学的角度思考古琴的发音机制,也会从音符中感受古人创作和演奏某个乐曲是想表达的情感。在文学分析中,她会和文学教授讨论科技变革对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也能够用感性思维理解诗歌和古典文学中的抽象意象和概念,我们最终展现的申请形象就是一段段理性和感性的协奏曲。
Judy的活动策划和文书写作始终围绕真实兴趣展开,拒绝“为影响力而影响力”的功利化操作,这种坚持本心的态度在申请中形成了独特的个人品牌。无论是心理社团的校园实践,还是对社会访谈、网络文学的投入,都体现了她敏锐的观察力和对影响力的深刻理解——这正是顶尖大学看重的“内在驱动力”。
最后,为你骄傲的不仅是结果,更是你始终如一的清醒与温度。愿你在大学继续做那个“为爱发电”的人。